saving_plan_1024.png

有讀者平時不懂得投資理財,一直只會在銀行做定期存款收息,但這十年銀行利息很低,還有甚麼理財方案呢?

 

美次按危機後 利率不斷下調

90年代的香港銀行貸款業務蓬勃和利潤高,例如樓按借貸平均8厘息左右,所以客戶在銀行存款普遍都能夠收到5厘息,但隨着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後,美國政府大幅調低利率及向市場不斷注資。令銀行體系資金氾濫,同時市場利率大幅度調低,銀行放款業務的利率同樣大減,因此客戶在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一樣不停地被調低至今。

 

零售銀行傳統息差生意萎縮,相反隨着保險業發展日趨成熟,保險公司每年收取龐大的保費,再交由專業團隊作投資,例如購買市場上的不同類型債券或固定收益資產、投資股票、基金,甚至房地產項目。因此保險公司比銀行的收益更具競爭力,能夠提供較高的利率給投保人。

 

非保證分紅壽險 VS 保證儲蓄計劃

保險公司會推出一些非保證的分紅壽險保證的儲蓄計劃。非保證的分紅壽險可提供的回報可以很高,但是非保證的。投保人可以參考保險公司每年公布的實現率,比較預期回報的相差,例如該保單的預期非保證回報為8厘,而公布的實現率為90%,那麼該年的回報7.2厘,當然該回報未扣除保單內的手續費,但相比銀行的低利率,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

 

另一種是保證儲蓄計劃,當計劃期滿後保證取回本金和利息。當然該回報比非保證分紅壽險較低,適合一些保守的投資者,追求保本賺息,一般平均利息有4厘。筆者更鑽研到如何利用保證儲蓄計劃用槓桿去加大收息回報。

 

保費融資 最少成本賺息差

保證儲蓄計劃內的回報是保證的,即是期滿後必然收到若干利息。因此一些銀行願意接受保單抵押或保費融資,投保人可以利用現時低利率的優勝條件,藉着保單去銀行貸款從而賺取息差,用最少的成本賺取最高的利潤。假若保單內保證回報4厘,而銀行借貸利率為2厘,那麼可以賺取2厘的息差。

 

舉例如下︰

投保100萬元80萬元從銀行借貸,成本20萬元,結果每年保單利息收入為4萬元,而借貸利息為16,000元,那麼淨利息有24,000元,每年淨利息佔成本為12厘。

這個方案利用低利率借貸去槓桿固定收益的保單,可以加大每年的收益,而面對的風險當利率上升時,借貸成本提高,減弱淨利率收益。所以筆者建議投保人當息差收窄時,可以提早繳還貸款給銀行,繼續保持保單內的固定收益。

 

撰文 : 張志龍 中原金融營業董事

欄名 : 保險百科

 

原文出處:香港經濟日報

 


 

✓三分鐘!看透香港保險優勢:https://reurl.cc/9rmqEx

✓用十年換一輩子源源不絕的退休金:https://reurl.cc/XWKgea

 

選一個你喜歡的方式聯絡我們

line.png  wechat.png  facebook.png 粉絲頁會有即時消息發佈,記得按讚追蹤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購保險 的頭像
    購保險

    購保險

    購保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