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費一半.jpg

所得不到美國一半,保費卻貴一倍!跟著經濟走

 

台灣也該發展指數型保險

 

七月返回美東住所時已是深夜,助理留有海鮮粥及新鮮櫻桃,我洗了一把塞進幾顆後,

衝進廚房打開冰箱看是什麼牌子的,我如此驚豔!原來不是櫻桃不好吃,

是沒吃對地方和季節!有些產品台灣就是沒有競爭力,櫻桃和人壽保險就是其一!

朋友帶小孩到美西參加夏令營,返台前想買人壽保險,希望我幫她檢視,

一看是美國流行的指數型彈性保險(Indexed Universal life,IUL)

回顧歷史,美國一直有新產品因應需求,來挑戰傳統型的終身壽險(Whole Life)。

如八○年代初,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到一五%,彈性保險大受歡迎,

但隨利率下降,收益變差,無法達成當年預估,這類保險退保日增,

民眾當然也付出慘痛代價。

有些年代,利率收益型不好,但投資型好,如一九八○到一九九九年,

這二十年美股一八%的複利成長,投資型保險(Variable Life

颳起旋風取代其他產品,

然而二○○○年的高科技泡沫和○八年的金融海嘯,

投資型保險成過街老鼠,到處挨打。

金融海嘯後,消費者最渴望的是什麼?可承擔下跌風險的產品,

這時指數型彈性保險應運而生、廣受歡迎。它的特性是,成績跟所挑的指數走,

當年報酬最差是零,所以不會虧損,但投報也有上限,如一二%,

就算指數上漲二○%,也只能拿到上限的一二%;它還有參與率的規定,

如八○%,那一二%乘以參與率○.八,就只有九.六%報酬率。

這設計,讓保戶參與了經濟的成長,但規避了虧損的風險,這是與時俱進,

怎麼做到?結合投資專業上的避險操作,就可行。

金融海嘯後,這類保險年均複利約在五%至七%間,聽來完美無缺,

其實不然,如果可承受波動,金融海嘯後,進入投資型保險福利會更優,

因這幾年是牛勢的上漲。

我的論點是:

一、理財不能只關注過去發生的風險,下一個移動方向更重要。

二、沒有一項保險工具是萬靈丹,可適用所有的人。

三、保戶若不了解產品結構,很容易買錯。

四、指數型彈性保險確有需求,國內金控人才應有實力操作,就算沒有,

國際人才也可,那是壽險公司視野看不到?還是法令綁死了?

台灣的人均所得是美國的○.四二倍,但相同保額,台灣壽險保費卻貴上一倍或更多,

還看著老美的指數型彈性保險能有五%到七%的投報率,

台灣保戶若也能有此選擇,該有多好?一想到這,感慨之餘,櫻桃又吃了它半包!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605期

myus83 my83 保險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購保險 的頭像
    購保險

    購保險

    購保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