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因為在香港保監處(在2016年6月底起,已由保監局接手)推行「GN16」(承保長期保險業務指引)下,各間香港保險公司開始揭露自家商品的分紅達標率,市場上就出現許多複雜且相似的名詞,各間公司都不一樣,到底該怎麼分辨呢?
保誠:歸原紅利、現金紅利
友邦:復歸紅利、終期紅利
安盛:終期紅利、周年紅利、特別投資回報
……這些都在各間的分紅保單中出現,簡單說,就是對於分紅保單有不同的名詞解說和詮釋,但是原則上架構都是大同小異的。
說到分紅,不可忽略的就是了解「分紅履行比率」,我們又稱為「達標率」,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分紅履行比率 = 非保證紅利實際派發金額 / 非保證紅利建議書預期金額
簡單來說:
保險公司預計今年派發100元的紅利,但實際上我們卻獲得120元的紅利,達標率就是120%;反之,保險公司當年實際派發90元,達標率就是90%。
我們再回到分紅保單的架構上,那如何看出當年度的解約金呢?
退保(解約)金 = 保證現金價值 + 非保證紅利現金價值
非保證紅利,顧名思義就是非保證的,也因為如此,就給大家擁有無限遐想空間,因此,小編就整理出以下幾個常見被誤解的觀點:
究竟履行比率的影響有多大?
小編想大家針對分紅保單,都是非常在意達標率情況的,畢竟是關係到領回金額的高低!但是在保單年度首幾年中,會發現在非保證的部份,其實相對比重是不高的,拿其中一間保險公司為例子:
可以發現其實在保單首幾年中,分紅比例皆偏低,但是分紅比重是會逐年增加的。因為在香港來說,分紅保單是被視為「長期理財工具」,所以當我們上網查詢數據時,大多會將香港保險視為一種「養老退休金、子女教育金」的長期計劃,既然我們做的是長期性的規劃,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未來十至二十,甚至三十年後,中長期的回報表現才是!
不同類的分紅產品,履行比率能否直接對比?
當然是不行的!分紅產品主要分:「英式」、「美式」分紅,這代表商品架構不同,因為類型不同,是不能直接做對比的。
美式分紅:是以所繳保費為基礎進行分紅的,紅利是照保險公司所設定的複利遞增,並不會增加在保額上,回報較為平穩。
英式分紅:是以保額為基礎進行分紅的,保險公司會將紅利增加到現有的保額上,未來爭取較長期性的較高回報。
在市場上目前較熱門、熟悉的儲蓄險,最常見為英式分紅。
而以英式分紅來說,「歸原/復歸紅利」和「終期分紅」是密切相關的,當其中一項紅利回報不佳時,會透過另一項利紅來平滑,這可以說是英式分紅的投資策略,也就是說,若是將兩者拆開來看參考,是較不具參考價值的!必須看待整體才能看出非保證紅利的實現率。
會不會保險公司先畫大餅,但實際分紅狀況差很多?
這應該是許多人想投保卻又不敢的一大原因吧,畢竟前面都說分紅是非保證的,那會不會建議書出來的數值很漂亮,實際派發狀況卻慘不忍睹?
這就回歸到每間保險公司計算分紅的方式,他們背後的投資團隊都會依據公司目前狀況、資金多寡甚至是市場大環境好壞去計算出他們認為合理的數值,尤其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更會隨著景氣調整比例,以維持穩定的效益。
另外更可以依過往每年保險公司遞交出來的成績單,去評斷分紅狀況是否有落差,也就是我們前面提的分紅履行比率,每年保險公司都會公布在各自網站上,讓大家檢視。
綜合以上,如果A保險公司達成率都不如預期很多,你想這間公司還有在市場上立足的地方嗎?而且成績太差,香港保監局這位老師可是會出面請公司解釋並要求提出解決方案的喔!
說了那麼多,那客戶到底在意什麼?
其實最在意的,還是實際到底可以得到多少回報!
那麼一定會有人說,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哪一間保險公司的達標率最好,或是效益比較出來最高呢?
小編想說,這是沒有一個絕對答案的!
若是A公司的公司背景優良,背面也擁有一個強大的投資團隊,讓各商品的達標率年年都達標,甚至超標,如果再加上商品也非常有特色,我想也不需要其他保險公司B、C…來競爭了!
在挑選儲蓄商品時,我們除了需要了解保險公司的穩定性之外,更需要了解分紅保單的功能性,了解此保單背後帶來的價值,能夠給予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未來,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效益與保障。
最後,分紅保單並不是完美無缺點的,選擇適合自已、並且充分了解的商品,才是最重要的!